近日,財政部、國家衛生健康委、中國人民銀行等九部門聯合印發《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實施方案》(財金〔2025〕81號),明確對包括健康領域在內的八類服務業經營主體提供貸款貼息支持。該政策旨在降低企業融資成本,激發消費市場活力,其中醫療器械作為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,被納入支持范圍。
根據《實施方案》,健康領域支持范圍依據《健康產業統計分類(2019)》執行,
涵蓋“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”“健康用品、器材與智能設備制造”等行業類別。這意味著從事醫療器械研發、生產、銷售的企業,只要符合貸款用途要求,均可申請貼息。
財政部門將對符合條件的貸款按本金進行貼息,年貼息比例為1個百分點,貼息期限不超過1年。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分別承擔90%和10%的貼息資金,單戶企業享受貼息的貸款規模最高可達100萬元。政策強調同一筆貸款不得重復享受中央財政其他貼息政策,已享受地方貼息的貸款,貼息金額不得超過扣除已有貼息后的實際利率水平。
貼息貸款由21家全國性銀行經辦,包括中國工商銀行、中國銀行、中國建設銀行等主流金融機構。企業需向所在地經辦銀行提交申請,銀行按市場化原則審批放款。貸款合同需明確資金用途、貼息條件及貸后管理要求。對于2025年3月16日至政策印發日期間已發放的貸款,可通過補充協議追溯享受貼息。
醫療器械行業屬于資金密集型領域,研發周期長、投入大。此次貼息政策有望直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,尤其對中小型醫療器械企業而言,100萬元的貸款貼息可顯著緩解流動資金壓力。同時,政策要求貸款資金必須用于“改善消費基礎設施和提升服務供給能力”,這與醫療器械行業高質量發展方向高度契合。企業可將資金用于設備更新、技術升級、研發投入等方面,從而提升產品品質和服務能力。當前醫療器械行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,政策支持將加速企業向數字化、智能化方向轉型,推動高端醫療器械國產化進程。
此外,政策明確支持“民辦非企業法人的養老服務機構”,也將間接惠及養老醫療設備供應商。
方案同時強調了資金監管要求,明確嚴禁將貸款資金用于房地產開發或投資、理財等套利活動。經辦銀行需要強化貸后管理,確保資金用于約定用途。財政部門和相關行業管理部門將加強監督檢查,對違規行為進行責任追究。這種機制有助于確保資金真正流向那些專注于主業、有發展潛力的醫療器械企業,促進資源優化配置。